淳于意的故事——心怀苍生,悬壶济世

西汉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学家就是淳于意 。 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了他的二十五则医案, 称为“诊籍”, 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。
 
· 精于医术的“粮官”
【淳于意的故事——心怀苍生,悬壶济世】淳于意(约公元前205年—公元前150年), 西汉临淄(今山东淄博)人, 因其曾任齐国的太仓长, 人称仓公, 或太仓公 。 太仓是古代国家设置的大粮仓, 淳于意就是掌管粮仓的官员 。 作为粮官, 淳于意却热衷于医学, 并且有着精湛的医术 。
 
早年, 淳于意为了学习医学, 拜公孙光为师, 研习古方 。 公孙光非常喜爱这个学生, 认为他天资聪颖, 将来“必为国工” 。 于是, 公孙光又将淳于意推荐给临淄的名医公乘阳庆 。 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花甲, 他将古先道遗传的“脉书上下经、五色诊、奇咳术、揆度阴阳外变、药论、石神、接阴阳”等全部传授给淳于意 。 出师后, 淳于意医术大进, 尤其精于诊断, 临证时辨证施治, 针药合用, 有起死回生之术 。
 
此后, 淳于意四处行医, 足迹遍及山东, 曾为齐国的侍御史、齐王孙子、中御府长、郎中令、中尉、中大夫、齐王侍医遂等人诊治过疾病 。 由于淳于意医术精湛且学识渊博, 各诸侯王均想招募其为己所用, 但淳于意不甘心只为王公贵族治病, 便时常找借口拒绝 。 他曾经先后拒绝了赵王、胶西王、济南王、吴王等诸侯王的邀请, 因此遭到诸侯王们的嫉恨 。
 
史载齐文王患肥胖病, 气喘、头痛、目不明、懒于行动 。 淳于意听说后, 认为这些症状属于形气俱实, 应当调节饮食, 运动筋骨肌肉, 开阔情怀, 疏通血脉, 以泻身体内的有余之物, 反对庸医使用灸法治疗 。 然而, 齐文王没有听从, 最终死于庸医之手 。 齐文王死后, 几个诸侯王便借机诬告淳于意“不为人治病, 病家多怨之者”, 汉文帝派人拘拿了淳于意, 并押送到长安定罪 。 查案时, 又发现淳于意曾经私自迁徙户籍, 违背了汉代的户籍管理制度, 最终淳于意被判“肉刑” 。
 
· 缇萦救父
身陷牢狱, 淳于意该怎样脱身呢?淳于意没有儿子, 只有五个女儿, 当皇帝下诏书命他进京问罪时, 淳于意感伤自己没有儿子, 押解进京无男随行 。 幼女缇萦虽然只有十五岁, 此时却挺身而出, 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 。
 
一路上缇萦悉心照顾老父, 到达长安后, 她又大胆上书汉文帝, 为父申冤, 同时陈述“肉刑”的种种弊端, 并提出愿为官婢, 以换得父亲“改过自新”的机会 。 汉文帝感其赤诚, 不但释放了淳于意, 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“肉刑” 。 “缇萦救父”的壮举不仅推动了西汉王朝刑法体制的改革, 更博得了后世的赞叹 。 班固曾在《咏史·缇萦》中题诗称赞道:“百男何愦愦, 不如一缇萦 。 ”“缇萦救父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得以流传千古, 后被刊入清同治时期的百孝图中 。
 
汉文帝在诏问淳于意时, 要求他介绍自己的经历, 淳于意如实向皇帝陈述了自己拜师、行医、授徒的经历 。 其间, 在讲述自己行医过程时特别提道:“今臣意所诊者, 皆有诊籍 。 ”这里的“诊籍”就是医案, 是淳于意临床诊疗病例的记载, 一共有25则 。 每则病案均记载了患者的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居里、症状、病名、治疗、预后等内容 。
 
可贵的是, 司马迁将这些内容详细记载在《史记》中 。 “诊籍”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医案记录, 其内容可靠且完整, 已涵盖了现代医案的基本要素, 集中反映了淳于意的学术思想 。

推荐阅读